主题: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情况介绍
时间: 2013年07月23日上午 09:00
嘉宾: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副主任 袁嘉蓉
简介: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务院提出要推动上海率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为此,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进一步明确了上海“两个中心”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入提升基础设施能力与发展服务软环境并举的发展阶段。航运业被列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之一,全力推进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效推动了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具体举措。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务院提出要推动上海率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为此,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进一步明确了上海“两个中心”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入提升基础设施能力与发展服务软环境并举的发展阶段。航运业被列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之一,全力推进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效推动了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具体举措。本期访谈,我们邀请到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副主任袁嘉蓉做客在线访谈,请她与广大网友交流。袁副主任,您好!
你好主持人!非常高兴通过这个互动平台与大家交流。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产业布局转移、航运产业船舶大型化趋势加速,各方面对港口集货能力、辐射能力提出了新需求、新挑战。上海市将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我们将从城市环境容量、交通承载力角度出发,推进集疏运方式结构转变,打造低碳、节能、智慧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区域合作提高物流效率,这也是巩固上海枢纽港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了解,上海市将打造“绿色低碳、节能高效”的集疏运体系。上海将通过何种方式来建成这个体系呢?
首先是优化集疏运方式结构。第一,发展内河水运,鼓励水水中转。一是加大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上海全面启动内河高等级航道的建设工作,共有6条航道、7个项目列入交通运输部《“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即赵家沟、大芦线(分一期、二期两个项目)、苏申外港线、杭申线、黄浦江(泖港段)和苏申内港线航道,均按三级航道标准进行整治。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苏申外港线(上海段)、黄浦江上游(泖港段)工程已经竣工,大芦线一期工程及赵家沟主体工程已近尾声,各项目有序推进,初步形成连通江浙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通过能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上海也在加紧推进外高桥、芦潮港等内河港区建设,加强内外港区衔接,充分发挥内河航道作用。二是加快江海直达船型的研发和推广。在国家海事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上海积极推进江海直达推荐船型研究,根据市场情况完成了推荐船型的筛选、评估工作,为更好地解决新造船舶的江海直达问题奠定了基础。航运企业凭借江海直达新船型,提升长江中上游货物出运中转速度,增强了对市场货源的吸引。三是开展长江流域区间合作。上海港积极支持长江沿线港口建设,通过资本合作、共同建设、参与经营等合作模式,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实现了沿江集装箱物流的班轮化运作。2011年以来,长江支线箱量增幅明显,2012年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2.8%,今年上半年达到48.2%。沿江企业的合作在提升中转业务量同时,优化了长三角及长江流域物流网络体系,促进了沿江省市水运事业的发展,也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发展动力。
其次,完善铁路网络,发展海铁联运。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铁路建设,京沪、沪宁、沪杭高速铁路相继开通,虹桥枢纽高铁车站投入运营,上海市境内铁路营业里程由2006年底的310.3公里增加到2012年底的457.17公里,建成“3主3辅”共6个铁路客运站。加上苏、浙两省高铁建设的成果,长三角地区既有铁路货运能力得到一定释放,货运站布局得到优化调整。2012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11万标准箱。下阶段,我们将依托铁路货运改革契机,加强海铁联运市场培育,进一步发挥铁路集疏运通道对上海港的支撑作用。
再次,完善网络布局,建设航空枢纽。上海浦东、虹桥两机场已形成5条跑道、4座航站楼、5个货运区、2个货物转运中心、1个机场综合保税区的总体规模,设计年保障能力为旅客8000万人次和货邮470万吨。2012年,两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达到7870万人次和337万吨,国际旅客吞吐量占全国机场总量的三分之一,国际货邮吞吐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二。浦东机场成为全球第一个同时吸引UPS、DHL两大国际物流集成商入驻并建立地区级转运中心的机场,美国联邦快递(FedEx)上海国际快件和货运中心项目也于2012年签约。在交通运输部民航局支持下,截至2012年底,有21家全货运航空公司和31家航空公司的货运包机通航浦东国际机场,国际(地区)货运通航点达到112个,全货机的货邮比例达到70%,国际(地区)货邮比重达88%,全国国际(地区)航空货邮的58%经浦东国际机场进出。客运方面,基地航空公司实力增强,东航、上航重组成功,新东航签约加入天合联盟,积极朝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网络型航空公司转型。截至2012年底,浦东国际机场国内外通航点203个,共有87家中外航空公司通航浦东国际机场。
除优化集疏运方式结构之外,港口建设将如何开展?
要建设“两型”港口,打造“智慧港口”。“两型”港口是在港口建设、运营过程中,上海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通过节能减排专项补贴等措施,鼓励新技术、新能源的应用,港口作业能耗降低,运营效率得到提高。2010年3月,上海港务集团自主研发的世界上第一套移动式岸基供电系统投入运行,使得大型船舶到港后即可使用岸上提供的清洁电源。同年,上海港实现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降低能耗成本70%以上,并实现了污染零排放。此外,上海港探索性应用风力发电、太阳能、LED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2011年竣工的外高桥六期码头,即采用了上述绿色低碳新技术,是世界上第一座具备全面岸基供电的集装箱码头,同时配置了电动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被誉为“无烟码头”,为建设“两型”港口作了有益的探索。同时,按照交通运输部的统一部署,上海市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采取补贴政策,引导尚未到强制报废年限的老旧船舶自愿提前淘汰,从而提升船舶技术等级,推动构建绿色、高效的内河航运体系。
“智慧”港口是港口信息化、智慧化是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上海在建设“智慧”港口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2011年形成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规划方案,并已启动航运门户网站的建设工作,提供“一门式”航运信息服务。港口经营企业方面,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集装箱码头营运系统”在洋山深水港二期码头成功实施;件杂货码头运营软件在罗泾港区发挥重要作用;汽车滚装码头服务系统也在外高桥六期上线应用;集装箱互拖平台实现了码头间集卡互拖作业的智能化操作,改变了“重箱进港、空车出港”的作业模式。此外,堆场、货代、网上订舱等信息化应用,也为港口物流作业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2011年11月,上海港务集团代表中国起草的集装箱货运电子标签技术标准正式成为国际技术标准(ISO18186),确立了我国在此领域的国际优势地位。
袁副主任,近年上海抓住发展机遇,紧扣“转方式、调机构”战略目标,可以说在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航运服务的相关情况。
好的。2009年国务院发布19号文件,将航运服务业的发展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部委从航运机构及信息积聚、口岸服务环境优化、综合试验区政策突破和航运服务功能完善等多个方面对上海给予了支持和指导,帮助上海在航运服务业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首先是航运服务体系逐步形成。随着航运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化,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资本类型的国际海上运输和辅助服务企业集聚上海,总数超过1000家,其中,国际航运相关的外资机构达到250家。全球十大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九大船级社分别在上海设立了总部、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联合国所属国际海事组织唯一的教育培训机构世界海事大学在沪以上海中心的形式设立分支机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各类海事仲裁、运价交易、保险公估、航运咨询等国际航运专业服务机构相继在上海建立。全球第二大班轮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在沪设立独资公司,全球最大龙门吊箱型船船队经营企业瑞士吉与宝公司在沪设立其亚洲总部,实现了非双边海运协议国在我国设立经营性公司的突破。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进入筹建阶段,将在船员培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2010年,国内航运经纪人执证制度率先在上海取得突破,首批9家国际航运经纪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填补了我国航运经纪领域的空白,第二、第三批航运经纪公司注册工作也相继开展。
其次是口岸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口岸服务是航运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上海关区所有海、空运口岸业务现场都纳入分类通关改革试点范围;报检报关“一单两报”试点、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试点正式启动;洋山、北外滩、浦东机场“一门式”口岸通关服务中心相继启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在国内率先试行24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免办边检手续政策;上海航空口岸对部分国家公民过境免签时间由48小时延长至72小时,扩大适用国家范围。与此同时,上海口岸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常用的58种通关物流业务单证中,已有44种实现电子化传输,业务单证电子化率达74%,居全国首位。
第三是航运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有所突破。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是国家赋予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综合试验区范围内开展相关政策的“先行先试”,有利于缩小与国际航运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差异,也有利于积累经验并向全国推广,在沪中央单位和上海有关部门一起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创新国际航行船舶登记制度。2011年底,国家海事局批复设立新的船籍港“中国洋山港”,并授权上海海事局在洋山保税港区开展相关船舶登记工作。上海积极推动 “洋山港籍”船舶登记业务的开展,2012年首艘“中国洋山港”籍船舶完成登记。交通运输部十分支持上海在船舶登记制度创新方面的探索,为方便以项目融资租赁方式取得船舶的航运企业顺利开展业务,同意将融资租赁船舶视作认定企业资质的自有运力,并在上海先行试点。
二、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货源积聚优势,提高上海港服务辐射范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012年8月,青岛、武汉和洋山保税港区之间试点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武汉-洋山航线政策效应明显,箱量较实施前增加6%左右。政策的实施缩短了企业出口退税时间,提高了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增强了洋山港水水中转优势,有利于上海港提升中转比例,优化集疏运结构。
第四是航运服务功能不断完善。2009年以来,上海在航运服务功能完善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多年未有的突破。
一、发展融资租赁业务。2010年6月,6家单机、单船融资租赁项目公司落户上海综合保税区,融资租赁业务实现零的突破。同年7月,全国第一架以“租赁方式”报关进口的A-320民航客机顺利完成海关登记、租赁报关等手续,飞抵浦东国际机场,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融资租赁特殊项目公司业务在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率先实现成功运作。2012年,综合保税区共引进16个融资租赁母公司和53个单机单船项目子公司,累计引进20个融资租赁母公司和64个单机单船项目子公司,涉及租赁资产规模超过25亿美元。同时,综合保税区正着力推进融资租赁展示馆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抓紧协调完善融资租赁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模式。
二、拓展船舶交易服务。2010年3月,交通运输部出台《船舶交易管理规定》,授权上海航交所设立“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接受各地船舶交易服务机构的船舶成交信息报送。截止2012年11月底,全国有55家地方船舶交易机构向平台报送船舶交易数据。与此同时,上海船舶价格指数(SPI)、中国新造船价格指数(CNPI)相继发布,填补了我国船舶价格评估和系列船价指数多项空白,成为反映船舶交易市场动态的重要指标;《航运标准合同系列(上海格式)》(第一分册)、二手船交易标准格式合同发布,对规范市场行为,争取国际话语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发布航运运价系列指数。2009年,在交通运输部支持下,上海航交所成为集装箱班轮公司运价报备机构,并正式发布“新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该项指数的编制通过了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并被劳氏日报评价为“反映上海出口至世界各地主要航线运价最权威和最准确的指数之一”。2011年,在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CBFI)基础上,上海航交所又推出了“中国沿海煤炭运价指数(CBCFI)”,每日发布沿海煤炭货种的分航线、分船型市场运价和即期市场综合运价指数,更好地适应了沿海散货运输市场频繁的价格波动。2012年,中国进口干散货、进口原油运价指数正式发布。航运运价系列指数的发布,有利于引导航运市场健康发展,同时也是航运金融衍生品运作的基础,将为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帮助企业规避运价波动风险提供新的机制。
2013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点是什么,将开展哪些工作呢?
2013年,上海将全面深化落实国务院19号文件要求,继续坚持航运主业和航运服务业双轮驱动,在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的同时,着力完善航运服务体系,特别是着力完善服务于船舶、船员的政策体系,加强航运与金融、保险、法律等相关领域的融合与联动。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以水水中转为重点,优化现代集疏运体系。继续推进洋山深水港区四期、沪通铁路、郊环北部越江通道、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等集疏运重点项目。二是以效率提升为切入点,打造航空客、货枢纽。加快航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浦东机场实施通程联运中转业务,开展浦东机场货邮集拼中转功能研究。拓展机场综合保税区保税货物与口岸货物同步运作规模,形成常态化运作机制。三是以信息化为手段,提高港航物流服务能力。重点推进上海口岸通关无纸化试点。
四是以机构建设为重点,加速航运资源在沪汇聚。完善航运发展环境,争取出台扶持政策,吸引功能性机构驻沪。五是以政策深化为主线,拓展综合试验区功能。跟踪启运港退税政策实施情况,研究扩大试点。落实洋山港船舶保税登记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提高“洋山港”籍船舶数量和质量。推进综合保税区融资租赁规模化发展。推动“洋山保税港区国际中转集拼中心”建设。六是以机制建设为重点,优化航运中心建设环境。深化运价备案工作。构建航运市场诚信体系,促进航运市场健康发展。开展海运、空运立法研究,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法制保障。七是以协调发展为原则,继续推动邮轮产业发展。协调推进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对外开通启用。研究开发邮轮运营航线,争取增加国内精品、近海邮轮航线。争取国家支持,将航空口岸部分国家72小时过境免签证政策的适用范围延伸到水运和铁路口岸。八是以普及深入为要求,加强航运产业文化宣传。以“中国航海日”和“世界海员日”活动为契机,以邮轮、游艇产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大众媒体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航运文化,推动产业发展。
好的,谢谢袁副主任的介绍,本期在线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广大网友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