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直播回顾>2010中国交通发展论坛

2010中国交通发展论坛

主题: 2010中国交通发展论坛

地点: 北京友谊宾馆

时间: 2010-05-26 14:00

简介: 走节能环保之路,建设绿色交通

文字实录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教授 曹景行】05-26 14:02:00


  各位来宾,下午好!欢迎大家光临第四届中国交通发展论坛,上午大家进行了参观,下午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低碳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当前一个很迫切也是很现实的战略性问题。作为一个媒体人,我这些年,我们国家发展太快,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我们的交通,实际上交通给我们做媒体的带来了非常大的方便,我们现在可以说是国内国外到处跑,这就是交通带来的便利。通过交通的便利我们要看多我们国家的发展,交通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我们在做新闻当中,我们在观察当中,也会不断的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这样的发展到底能不能够持续,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资源,我们的人口,我们的社会能不能够支持住我们这样的发展,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能够科学的、持续的发展下去。
  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中国在想,世界都在想。拿这次世博会来说,我刚刚从那边过来,我常常在世博会院子里看一些馆,我感觉世界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怎么样能够寻找一个更适合持续发展下去的,更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一个环境,这么的一个真正模式。所以我们探讨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中国问题解决了,实际上世界问题也就差不多了。所以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重大的含义。
  党的十七大很清楚的指出了,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战略的突出位置,而这当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整个社会意义重大,而这离不开我们交通这个行业,我们如果做不到,我们的社会我想也不可能真正的做到。今天我们将通过交通发展论坛这样的一个开放的思想平台来共同关注和参与中国绿色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大家关注这个问题,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下面先有请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徐光先生来主持上半场论坛。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 徐光】05-26 14:05:00


  欢迎大家出席“2010中国交通发展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走节能环保之路,建设绿色交通”,来自交通运输行业内外的同仁们将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交流与研讨,就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和发展趋势给予权威解读,我们将有幸分享到他们的宝贵见解。
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论坛上半场的演讲嘉宾,他们是: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先生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杜占元先生
  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巡视员宋朝义先生
  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副司长崔书红先生
  让我们对各位领导的光临表示衷心感谢。
  出席今天论坛的嘉宾还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局、委,部属及交通运输系统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领导,以及来自交通运输部全国交通局长培训班140余名地市县交通局长。
  首先,我们邀请交通运输部李盛霖部长做中国交通发展论坛主旨报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有请李部长。

【交通运输部部长 李盛霖】05-26 14:08:00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深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部邀请各位嘉宾会聚一堂,围绕“走节能环保之路,建设绿色交通”这一主题进行交流研讨,意义深远。在此,我代表交通运输部,向各位出席“2010中国交通发展论坛”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各位长期以来对交通运输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一五”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进入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的历史阶段。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均居世界第二位。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民航旅客运量居世界第二位。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基本稳定。交通运输不仅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而且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盛霖】05-26 14:11:00


  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2009年11月,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应对气候变化大会作出承诺,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至45%。今年2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确保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4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就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进行了专题部署,提出要积极推进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服务性行业,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是转变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交通运输部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目的就是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推动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交通运输业转型,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

【李盛霖】05-26 14:13:00


  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行业之一,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单位GDP能耗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交通运输行业进一步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潜力还很大。目前,我国载货汽车单位油耗比国外平均水平高30%左右,内河运输船舶单位油耗比国外平均水平高20%以上。
面对差距,我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一战略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从政策研究、运输组织、科技攻关、监测体系等各个方面积极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推进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发展新路子,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
  近期,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李盛霖】05-26 14:16:00


  第一,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导向,组织制定好交通运输“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
  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经验和对节能减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要充分体现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总要求,着力改变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促进发展的传统模式,更加注重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实现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目前,我们正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发展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内涵、要求、思路和政策措施,会提出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指导意见和交通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案,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交通运输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

【李盛霖】05-26 14:19:00


  第二,以加快调整交通结构为主线,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结构性节能减排。
  一是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加强基础设施之间的衔接,充分发挥效率。加强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干线公路提级改造、内河航道升级等薄弱环节建设,优化网络功能结构与布局,加速形成基础设施网络,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通畅的交通条件。二是加快发展内河航运,发挥水运节能减排的优势,努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实施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开展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出台促进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报废更新的经济鼓励政策,落实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淘汰补贴资金。研究实施营运船舶节能减排措施,加速绿色航运建设。三是优化运输组织,推动运力结构调整,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发展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积极推进厢式运输、甩挂运输、滚装运输,促进江海直达运输,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四是提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出行方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积极推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鼓励使用新能源、节能环保公交车辆,研究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运行使用和维护问题,积极引导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五是加快邮政业发展,特别是加快推进寄递类业务与工业制造企业和流通领域的结合。支持制造业减少物品周转流程,降低能耗。

【李盛霖】05-26 14:21:00


  第三,以组织实施重点工程为抓手,推进节能减排专项行动和示范推广。
  发挥政府部门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作为节能减排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着力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运输装备使用中做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组织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交通运输企业低碳交通专项行动”,完善政府与企业的联动机制,及时总结提炼和推广先进经验,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专项行动取得良好效果。在渤海湾、长三角等地组织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工作,鼓励发展技术先进、经济安全、节能环保的运输装备和运输方式。总结和推广“两型”港口建设的经验和技术,进一步推进绿色港口建设。总结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示范工程经验,扩大不停车收费规模,并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将联网不停车收费纳入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同时,在民航系统,加强空域规划研究,优化空域结构、开辟使用临时航路。

【李盛霖】05-26 14:24:00


  第四,以提高科技创新与进步为核心,加强节能减排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应用。
  把提高科技创新与进步水平作为推进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科技项目的研发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调动社会优势资源,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加快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等材料循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港口“油改电”、地面电源替代船舶和飞机发动机辅助发电以及车船节能减排等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交通运输传统产业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加快公众交通出行信息系统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的建设与推广,为出行者或用户、运输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引导公众出行,提高运输效率,强化公共服务,实现节能减排。

【李盛霖】05-26 14:27:00


  第五,以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为保障,推进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和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要求,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进一步做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统计工作及相关指标的发布工作,推进监测考核体系建设。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节能减排工作负有监管责任,要将节能减排重点工作任务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实行严格的问责制。部将在开展节能减排监督考核体系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并逐步在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加大实施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准入制度的力度,在国家已有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中积极争取加大对重型载货车、大型营运客车及各型公交客车补贴力度,推动高耗油营运车辆退出运输市场。完善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对评估项目节能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力度。加快节能减排认证评估机构建设,推进节能减排的审定与评价工作。大力宣传我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成果和贡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逐步使节约能源、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全行业的自觉行动。

【李盛霖】05-26 14:29:00


女士们、先生们!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走节能环保之路,建设绿色交通”,宗旨是成为各界专家研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平台。衷心希望各位嘉宾能够畅所欲言,为加快转变交通运输方式出谋划策,为推进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供真知灼见。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徐光】05-26 14:30:00


  感谢李部长掷地有声的发言,这同时也是交通人走节能环保之路、建设绿色交通的行业宣言。从李部长的报告中我们了解到了交通运输行业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行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相信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将会取得更大的收效。
  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建设绿色交通运输体系,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两型社会和交通运输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力度不断加强,并得到了科技部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面,我们邀请科技部杜占元副部长做论坛主题发言——“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绿色交通发展”。有请杜占元副部长。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杜占元】05-26 14:33:00


  尊敬的李盛霖部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来参加2010中国交通发展论坛,本次论坛以走节能环保之路、建设绿色交通为主题,重点研讨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方向,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谨代表科技部向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大家致以良好的祝愿。
  借此机会我就科技创新与我国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谈一些想法。一,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业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交通运输体系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对国家社会及经济发展一直起着战略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其发展程度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综合国力、发展潜力以及现代化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连续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住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以高速列车、汽车和船舶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和以智能交通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化交通管理与服务体系得到迅速发展,并跃居世界前列的水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直接和间接的带动了钢铁、化工、机械、电子、通讯、新材料、物流、旅游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全局性支撑和保障。

【杜占元】05-26 14:37:00


 

  另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去年,温家宝总理代表我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将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目标。为缓解来自能源、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啊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部署。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今年二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快规划引导,突出毡靴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对土地等稀缺资源需求度高,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甚至可以引领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发展质量的重大变革。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仍然是全国能耗和碳排放规模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在效能和服务水平、安全保障能力和综合化程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节能减排、效能提高和运营安全为主要目标,实现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重要内容。

 

【杜占元】05-26 14:38:00


  二、科技创新是实现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上个世纪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党性喷气飞机和巨型船舶为代表的交通科技创新给交通运输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和发展,人类社会也因此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时期。回顾我国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历史,科技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紧密合作,组织实施了一大批科技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一大批重大工程乃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以科技创新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杜占元】05-26 14:41:00


  一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了一批制约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围绕着青藏铁路、青藏公路、高速列车、大型船舶、大飞机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了系统部署,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三部门联合实施了旨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技术体系的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开展了道路交通安全信息系统的规模化示范,实施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研制了持续运营时速350公里,最高运营时速380公里以上,实验速度达到420公里的新一代国产高速列车,研制了世界上首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400公里的高速列车,为建立我国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移动检测及安全评估技术和标准规范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船舶领域,围绕大型船舶的动力系统,远洋船舶及货物运输在线监测系统,港口智能化装卸系统等开展了技术攻关,并取得重要的突破。大飞机重大专项实施进展顺利,C919大型客机研制项目已完成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总体方案已获国家评审,飞机的总体设计、样机研制和供应商选择工作进展良好,国产材料研制关键技术攻关等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新客机取得进展,已实现了首飞。这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有力支撑了我国道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领域的快速发展。

【杜占元】05-26 14:44:00


  二是大力推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于我国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动汽车三纵三横的技术体系,基本掌握了电动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整车产品的关键产业化技术,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科技部和有关部门合作,积极开展了十百千车计划,首批在全国30个城市的公共交通领域、规模化推广应用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并将于近期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扩大到20个城市,在前年的北京奥运会上首次实现了奥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目前科技部正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开展共计1017辆各类新能源车辆的示范运行活动,以绿色交通工具充分彰显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的世博会主题。到2012年我国将实现推广应用6万辆以上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杜占元】05-26 14:46:00


  三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加强交通科技平台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科技部始终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创新,积极与交通运输部门等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交通运输业的科技创新。同时,通过千人计划的实施,积极为我国交通科技领域引进各类海外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围绕汽车、高铁、公路、智能交通、船舶、飞机等行业,已经建立了相关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化基地等,培育了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形成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在推广示范应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总之,通过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人才引进和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为我国交通运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国民经济发展及其战略安全提供了有效的科技保障。

【杜占元】05-26 14:48:00


  第三,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进一步提高交通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凝聚和引导全国交通科技各类资源,通过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和发展模式上的机制创新,把人民群众和国家发展低碳高效安全交通的战略需求所形成的巨大市场潜力转化成我国交通运输业面向未来的现实生产力,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交通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在交通科技的发展将主要围绕低碳、高效、安全等绿色交通全面展开,交通科技工作将面向建设安全交通、高效交通、绿色交通、和谐交通的重大需求,瞄准交通运输系统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的技术问题,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杜占元】05-26 14:50:00


  一是努力提高汽车、高速列车、飞机船舶等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突破电动汽车电池,汽车动力系统,重型直升机和柴油机等制约交通装备的重大技术瓶颈,培育和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二是以提供高效、便捷的人性化交通运输服务为核心,大力发展交通系统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和安全高速的交通运输技术,提高运网协同能力和运输效率,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供交通运营管理的技术支撑,发展综合交通运输。
  三是积极促进交通运输向低碳、节能、环保和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力争在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促进其广泛的应用。四是围绕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运行,突破智能化养护关键技术,提升和保持交通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五是围绕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需求,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交通科技创新联盟平台,继续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体制机制,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杜占元】05-26 14:52:00


  各位来宾,朋友们,立足科技创新,发展绿色交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科技部将继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加强与交通运输部门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密切合作,共同组织优化国家科技资源,继续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交通科技创新之路,推动中国交通科技工作在新形势下实现新的跨越发展。我们坚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兼收并蓄,我国交通科技工作必将为解决我国交通运输系统能耗、排放、效率和安全等问题提供有力支撑,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一定能够为加快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徐光】05-26 14:54:00


  感谢杜部长的精彩演讲,并再一次感谢杜部长拨冗出席论坛,为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发展带来科技动力。
  对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研究与行动,中国堪称与世界同步,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实践、战略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今天,我们有幸聆听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基础产业司宋朝义巡视员的主题演讲——“倡导绿色交通,积极构建可持续综合运输体系”,有请宋朝义巡视员。

【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巡视员 宋朝义】05-26 14:56:00


  一、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近十一年时间里,我国交通运输事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迅速扩张,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运输装备明显改善,管理体制不断深化,交通运输行业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消耗和吸收再创新,部分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大幅提升了交通技术装备水平,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高速铁路整体技术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客运专线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行车速度明显提高,由原来的不足100公里/小时提高到现在的300多公里/小时,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从2000年1.6万公里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7.3万公里。我们用十年时间新增5.7万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客运专线的建设有效得降低了能源消耗,大大缩短了人民的在途时间,有效保障物流空间。
  内河水运船舶向标准化、大型化、现代化目标迈进,取得了新的进展。沿海港口向大型化、深水化发展。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预计达到50多亿吨,适应了外贸运输的需要,民用航空运输实现跨越式发展,旅客运输量从2000年的0.7亿人次预计达到今年2.6亿人次,十年内净增1.9亿。
  运输装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铁路机车从2000年的1.52万台预计到2010年的1.8万台。全国民用车辆拥有量预计到今年,预计是8千万辆左右。综上所述,我国交通运输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度破,运输装备实现技术式的跨越,贴近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宋朝义】05-26 14:58:00


  第二,未来交通运输面临的形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交通运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而交通运输的持续快速发展这给我们提出了在交通运输领域怎么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建设环保交通、绿色交通、低碳交通、生态交通、高效交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这是未来我们交通运输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很有挑战性的任务。
  未来的五年,也就是到2015年,预计铁路的机车将达到1.95万台,全国民用车辆预计达到1亿5千万辆左右,内河水运,沿海及国际海运船舶大幅度增加。车船飞机的大幅度提升,我们要完全节能减排、绿色交通的任务更加繁重。根据有关的测算,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社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0%左右,预计到2020年,保守估计,交通运输行业总能耗将达到6亿多吨标准煤,比2007年增长约1.5倍以上。
  从能源供给和环境来看,交通运输发展正面临着日益严格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推动绿色交通、环保交通的任务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因此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节能减排的道路,积极推动发展绿色交通,促进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交通运输领域深入贯彻落实我国节约资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重要的战略举措。

【宋朝义 】05-26 15:02:00


  当前,国家正在编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根据规划纲要,交通运输行业要建成比较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
  二是坚持和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构建和发展符合现代化技术发展方向和结合我国国情的运输方式,实现交通运输高效、安全、节能和环保的新型运输产业。
  三是以节约为特点,优化交通运输资源的配置,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未来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过程中,要解决以往单纯依靠大量消耗和占用大量资源,包括我们的土地资源,粗放型扩张交通运输的路子,走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低碳交通,集约化发展,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燃油利用,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积极探索交通运输循环经济实现方式,加快各种运输方式以及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能力,大力开展路面材料、废旧材料等资源的再生、循环和综合利用,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高效循环利用。
  四是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发展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提高各种运输工具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依靠科技创新、技术引进,加快我国城市交通节能技术的应用步伐,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耗能、低效率的运输设备,提高各种运输工具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增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各位朋友们,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来宾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徐光】05-26 15:04:00


  感谢宋朝义巡视员的主题发言,感谢国家发展改革委长期以来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关心支持。
  交通运输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领域。当前,交通运输部正在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的建设。近年来,在环境保护部的支持下,交通运输行业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履行国际公约、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实现协调发展、良性循环。下面,我们邀请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司崔书红副司长做主题发言——“加强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请崔司长。

【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副司长 崔书红】05-26 15:06:00


  尊敬的李盛霖部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下午好!我非常高兴参加2010中国交通发展论坛,并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重要性的最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用20年的时间达到或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以公路、铁路为主的交通运输主骨架已基本形成,全国各地高速公路网的建成普遍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数小时经济圈。高铁的运营更是缩短了地区间的时空距离。便捷的交通运输从未像现在这样深刻着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也从未像现在这样深刻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崔书红】05-26 15:09:00


  交通运输部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先后制定和引发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和2010年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要点,实施了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大量限值标准准入制度,组织开展了车、船、陆、港千家运输企业检查行动。在公路建设中,交通部门始终坚持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强力度恢复的原则,积极倡导安全、舒适、环保、和谐得理念,不断加大公路交通环保投资,大力开展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在节约土地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景观资源等方面总结推广了很多成功经验。
  近年来,多个公路建设项目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五百强,今天交通运输部又在这里组织了走节能环保之路,建设绿色交通的论坛,与与会各位来宾共同商谈交通发展绿色之策,势必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与其他行业比较,交通运输环境影响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环境影响范围广,交通运输就像一张网,覆盖国土的每个角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交通运输的环境影响,甚至在一些无人区,交通运输的环境影响也变得十分广泛,塔克拉玛干莎玛公路,青藏公路。

【崔书红】05-26 15:12:00


  二是环境影响的持续性,无论是公路还是铁路,建设周期都比较长,除建设期间环境影响外,运行期的环境影响将持续存在。三是环境影响的隐蔽性,交通运输环境污染既是点源污染,也是面源污染,由于历史的原因,交通运输排放量小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长期忽视。四是环境影响的不可逆性,交通运输无论对耕地还是自然植被的占有都是永久性的,对土地用途的改变也是终生的。交通运输对生态系统分割导致生物栖息地破碎化、孤岛化,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和在座的各位一样,环境保护部针对交通运输业环境影响的特点开展了大量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大力支持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尽最大努力采取最有效措施,最大程度的减缓了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不断推进规范环境工作,从源头预防交通运输建设对大范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旨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发了环境条例,这是环境立法的重大进展,标志着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评价法律体系。
  交通运输行业陆续开展了路网规划环境工作,目前省际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其他路网的规划环境也在进行中,目前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普遍较高。环境影响报告编制质量也在提高,专业环境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交通项目中,施工期、运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更加细致。

【崔书红】05-26 15:14:00


  二是积极探索环境监理工作,从日常监管入手,确保交通运输长周期建设过程中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施工期环境监理是保证制度落实的重要手段,为建设单位和管理部门搭起了信息沟通平台,环境保护部通过青藏铁路等典型示范工程在环境监理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探索出了一条有效控制施工阶段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变事后管理为事中管理,实现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管理之路。
  目前建立环境监理制度已得到交通运输业主认可,环境保护部在实践的基础上正在研究制订非污染型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导则。三是加大了汽车污染防治工作,从新车、再用车、油品等方面开展的针对性工作,机动车污染排放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制度基本确立,加快淘汰高污染的黄标车,交通噪声管理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从2000年开始实施国家第一阶段污染排放标准,到现在全国实施第三阶段的污染排放标准,北京提前实现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污染排放标准。规定了合理规划布局,噪声源控制,传声途径、噪声削减,加强交通噪声管理等技术原则和方法。

【崔书红】05-26 15:19:00


  目前正在制订的交通干线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将明确公路、铁路干线,允许的噪声排放限值,加强对交通噪声的管理力度。四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工作,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出发,维护流域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点多线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面广量大,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环境保护部在全面生态现状调查上,编制引发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化,并在规划环境和项目环境中广为应用,为交通运输项目科学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在项目环境中,要求交通运输项目要遵循自然规律,选建时对沿线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可避绕的坚决避绕,对可上可不上的环境保护措施坚决上,对穿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项目坚决不批,最大程度维护生物的完善性、先进性。最大程度减少环境影响。近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即将颁布,强调现状评价必须要开展实地生态现状调查,要求以图建形式反映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目的是加强的定量化和精确化。
  五是高度重视公众参与,从阳光环节入手,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交通运输环境评价影响公众参与既是法定程序要求,也是造福千家万户的必然要求,在规划环境阶段和建设项目环境阶段严格按照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要求,充分听取相关群体的意见,公众意见采纳情况作为规划环境审查或项目环境审批的重要依据,凡是公众对路网规划、项目选线、噪音、振动和辐射等方面与环境结论有重大分歧的,分歧消除前不予审批。

【崔书红】05-26 15:21:00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未来若干年我国将建成国家高速网主骨架,主要城市密集地区将建成城际铁路网,交通运输将基本实现现代化,毫无疑问,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从全国情况看,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工作任务仍然繁重,挑战依然艰巨。突出表现是,一是规划环境介入较晚,环保选线仍然不够深入,目前一些项目规划层面具体没有体现环保要求,一些路网中规划实施的各条公路等级、布局、建设规模等,从环保角度分析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一些项目环保选线遇到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路段,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规划环境不充分,往往难以做到科学比选,最后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区只得逼迫调整。
  环境监理亟待发展,由于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法律依据不足,机构不健全,技术队伍匮乏等问题,现在环境监理工作中机构定位不明确,多数从属于工程监理机构,工作没有独立性,专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三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比如交通噪声问题已经成为环境噪声问题的重中之重,在整个环境投诉中所占的比例现在高达50%以上,危险品运输种类数量逐步增加,随之而来的是风险事故发生概率增加,环境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崔书红】05-26 15:23:00


  近些年来,隧道工程开挖给居民饮水、农田、自然植被造成影响的报道不断,对社会安定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凸显了隧道工程地下水和生态评价内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县乡低等级公路建设中,未必先建的项目仍然存在。四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没有实质进展,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意义重大,我们将紧密结合全国环境保护中心任务,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愿与在座的各位一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进一步巩固提高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不断推进全国交通运输环保工作,为此要不断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运输环保管理体制和机制,这个命题很大,解决难度不小,但又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我国交通运输业环境保护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为提高交通运输业环境保护效率,应当借鉴奥运期间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建立起的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工作经验,建立多部门、多领域联防联控机制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
  比如如何强化项目建设环境影响后评估问题,如何建立统一的交通运输环境监测标准问题,如何加快建立公正高效的环境监理制度等问题。二要加强交通运输环境污染防治,有报道称,交通运输业占石油消耗的三成,对城市一氧化碳的贡献超过了90%,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5%来自交通运输,而且啊这一比重还在逐步增加。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机动车排放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类型已经从煤烟型污染向尾气混合型污染发展。

【徐光】05-26 15:25:00


  感谢崔司长对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作给予的肯定和提出的目标要求。
  在上半场论坛,我们聆听了四位嘉宾的精彩演讲,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和绿色交通发展理念,使我们对交通运输行业走节能环保之路,建设绿色交通的美好明天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希望。再次感谢四位嘉宾的精彩演讲。
  感谢各位领导精彩发言,感谢各位观众用心倾听。现在请大家稍事休息,后面还有一场思想盛宴,让我们10分钟后回来继续关注。

【崔书红】05-26 15:26:00


  三是要快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以低排放、低能源、低误认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成为了国际经济的新趋势,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已正式对外承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对加快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结合我国建设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尽快制订低碳交通发展战略,探索构建我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总体框架,基本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推进交通运输的低碳发展。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和鼓励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支持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多途径的迅速推广利用,要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转让。
  同时,要在公众中提倡低碳消费、绿色出行的理念,研究制订有利于减少机动车污染的排放税收政策,遏制大车辆大排放的车辆消费,鼓励小排量的车辆发展,倡导公众以步代车。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大家共同的合作和切实有效德行动,真诚得希望各位来宾充分利用交通运输部所搭建的平台,广泛交流、深入研讨,汇集各方智慧,为推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 曹景行】05-26 15:45:00


  下半场论坛开始,主题还是:走节能环保之路,建设绿色交通。我们下半场更多是看看我们到底怎么做,听听专家以及有关官员的意见,当中我们来做探讨。首先介绍一下台上的嘉宾,交通运输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部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何建中,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副主任沈晓苏,国家节能中心主任李仰哲,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包起帆,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周伟。欢迎在座的五位专家。
  下面进入讨论的主题,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但也是第二大消费国,我们生产了很多东西,我们自己用,也出口给们人家,但是我们自己的能源安全到底能不能支持下去,这是我们最关心的。实际上中国的能源安全也是世界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13亿人如果能源不能维持的话,那整个世界也就会乱套,这当中我们感觉到交通是能源秩序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中国的交通如何在整个国民体系当中,在我们可持续发展当中转向一个以低碳排放为主的这样一个运输体系,这个概念怎么来做,我想请国家节能中心李仰哲主任发表高见。

【国家节能中心 李仰哲】05-26 15:48:00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应邀参加2010中国交通发展论坛,谈起中国交通的发展实际上涉及到整个中国发展的重要的一个部分,借这个机会我谈谈我们对中国发展问题以及节能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大家知道中国从上个世纪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已经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虽然中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今天来看,中国的发展任务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消除贫困,所以中国还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任务,全面建设小康必须还要发展,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发展,能不能还保持我们前三十年这样高的一种发展速度和发展的势头。
  前面几位领导都谈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主持人讲到了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是全世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就我们的发展目前面临的情况来看,要想保持三十年以来这样的高速持续发展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挑战是我们再也不可能通过无节制的消费能源和资源实现高速发展。从中国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来看,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率相对较低,难以维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各种能源的需求,国际工业化需求不可缺少的45种矿产资源,中国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的探明可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到8%。就拿储量最丰富的煤炭来讲,人均占有量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3%,去年我们国内自己产了31亿吨的煤炭,在这种情况下还净进口1亿吨煤炭。

【李仰哲】05-26 15:50:00


  从国际市场取得的各种资源,特别是能源,这个环境是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资源供给能力已经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刚性的约束。过去我们经济当到高速增长的时候,拉闸限电是经常的现象。我们今年经济起稳回升的势头不能保证我们电力资源不能出现局部紧张的局面,所以我们国家能源资源的供给能力已经对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形成了刚性的约束。
  第二个我们发展面临得最现实挑战,我们再也不能通过无限制的排放实现快速增长,排放问题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自身环境容量有限,另外我们还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要加大减排力度,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去年年底我们国家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要比2005年降低40%到45%左右,虽然这是根据中国的情况采取的自主行动,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与其他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但这将对中国今后中长期发展形成一个约束。温总理已经明确的表示,在未来中长期规划里,要把碳排放的强度指标作为约束性的指标。
  来自这两个方面的挑战对中国发展所形成的制约,就要求我们不转变发展方式,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增长难以为继。如果要发展就必须走绿色增长、科学发展之路,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

【李仰哲】05-26 15:53:00


  第二点,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要走绿色增长之路,实现科学发展,最必然的一个选择就是要节能。转变发展方式对于我们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的历史进程的中国来讲,这无疑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因为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着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推进自主创新,当然也包括节能减排。在资源,特别是能源相对紧缺,排放受限的情况下,节能则是伴随着结构变动和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全过程的一个必然选择,因为结构的变动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
  当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必然会带来能源消费的增加,倡导节能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现代化的成果,也不是说我们要回到原始状态。说到整个的发展是如此,对交通的发展也是如此,未来我们不可能都完全退回到步行的状态,还得要依赖于现代交通所提供给我们的便捷条件,毕竟带来效率的提高,问题不在于交通要不要用能,交通肯定还要用能,社会发展必然都要用能,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能,怎么来用能。能源的利用效率如何,这是我们未来发展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李仰哲】05-26 15:56:00


  所以我们理解的节能不是简单的限制用能,或者不用能,而是要合理的利用能源,要不浪费能源,要提高我们有限能源和资源得利用效率。通过节能减少无谓的消耗,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自然也就减少了排放,从这个意义讲,节能实际也意味着是减排。节能具有很大的可能性,目前中国的整个能源利用效率还不是很高,提高能效水平的空间很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单是工业用能,建筑用能,就是交通用能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家庭用能也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有的专家曾经算过一笔帐,如果每个家庭现在都采用节能光源,一年可以节电700多亿千瓦/时,每个家庭都使用节能冰箱,一年可以节省400千瓦时。如果我们更加努力,效果更加明显。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浪费能源的情况,我们冬天在大商场里穿着羽绒服,经常会热的难以忍受。夏天在一些宾馆里,穿着西装冻的关节疼,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日常使用中,我们的消费方式没有注意到节能的问题。
  中国的节能实际已经开始了,特别是从十一五期间,国家把节能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截止到去年年底,整个单位GDP能源消耗已经累计降低了14.38%,今年进入到节能减排的攻坚之年,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取得节能在单位GDP降低能源消耗20%的目标。
  就交通来讲,对于交通刚才我提到了,交通肯定还要发展,那么怎么来发展,我们认为交通必须发展以低碳排放为主的交通体系。刚才我讲到了,交通不可能不用能,要用能关键是怎么用能,用什么能,我们认为交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以低碳排放为主,建设这样的一个交通体系。因为交通运输和社会生产、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目前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中,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国家鼓励要发展的。同时,前面很多领导和曹老师都提到了,交通运输也是用电、用油以及其他资源,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大户,所以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

【李仰哲】05-26 16:01:00


  特别是这几年汽车的发展,去年从中国来讲,中国制造业增长了48%,产量达到1379万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产销排在世界前列。去年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7619万辆,私人轿车已经达到2605万辆,增长了33.8%。不断增加的汽车,在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通是也带来交通的拥堵,石油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增加,在某一些大的城市已经降低了城市运行的效率,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航空业发展去年也比较快,去年完成旅客运输量2.3亿人,同比增长19.7%,所以控制航空业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这样一个交通发展的形势下,所以到了我们必须要思考,要重新来思考交通的发展战略,交通运输必须要走节能环保之路,建设绿色交通,所以我觉得今天的主题非常有现实意义。当然近年来在推动交通运输节能方面,交通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目前来看仍然有很大的工作空间,就能源的是使用效率来看,我国机动车燃油经济水平比欧洲、美国、日本还低了不少,载货汽车、船舶运输油耗水平比国外低很多。在今年完成攻坚战中,交通领域还肩负着加强车辆用油定额考核、严格淘汰制度、引导使用节能环保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的重任。所以构建低碳排放为主的交通体系任重道远。

【李仰哲】05-26 16:03:00


  借这个机会我也简单汇报一下我们这个单位的工作性质,国家节能中心是08年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以后设立的单位,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承担研究任务,进行投资项目的评审、管理能效标识以及开展技术推广,宣传培训、信息传播、咨询服务、国际交流等活动,促进全社会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在协助政府部门推动节能工作,配合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实施重大节能举措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节能管理的基础建设,广泛开展节能领域的宣传、教育培训和国际交流合作,稳步推进节能新技术的产业化,新产品的市场化和新机制的普遍化。所以国家节能中心将竭诚为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社会公众服务,在节能减排中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
  因为节能减排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我们愿意与大家共同奋斗,坚决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攻坚战的任务,同时坚持不懈的努力,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为实现绿色增长、科学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谢谢!

【曹景行】05-26 16:05:00


  谢谢李仰哲主任,今天很荣幸能邀请到你,因为上海世博会有个活动,后天是挪威馆日,有个活动就是关于节能的探讨,今天晚上你就要回去准备,所以非常感谢。李主任曾经在中国能源报上发表一个观点,就是节能可以实现减排而不减速,确实是这样,刚才他也重申,我们不可能退到步行,我们还是要用汽车,还是要坐飞机,就像李主任现在要去上海开会,还是要坐飞机。但是我们到底怎么样来实行这个转换,转换成一个低碳、环保、节能的运输交通体系,在这方面就有请交通部何建中司长来解答,到底有没有可能我们既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但是我们又能够在迅速发展的交通体系当中同时做到低碳、节能、减排。

【交通运输部政策法规司 何建中】05-26 16:08:00


  大家下午好!我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问题,大家也知道我们国家去年年底已经正式提出了自主减排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05年的基础上降40%到45%,同时对三个重点领域,就是工业、建筑、交通提出了要以低碳为特征的建设体系要求,这无疑就提出一个交通运输行业的战略性任务要求,就是要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低碳交通是什么?我们部里正在组织研究,要是简单的讲,实际上低碳交通运输就是要有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所以简单的讲是一高三低。核心也是三句话,就是要提高交通运输的用能的效率,优化交通运输的用能的结构,改善或者是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的组织和管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尽量的减少交通运输对化石能源的消费需求,从而降低高强度的能耗和碳的排放。
  要做到这样,实际上当前交通运输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上半场好几位领导的演讲当中也提到,就是我们交通运输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点领域,首先表现在它对化石能源的消耗量是几大客户之一。严格意义上讲,可能统计指标有不太一致的看法,但是综合起来说,交通运输的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8%到10%,多数专家还是能够接受的。另外交通运输占石油制品消耗总量的接近三分之一,这个概念也是能接受的。这两个数字表明,交通运输确实是一个能源消耗的大头,同时也应该进一步看到,交通运输对化石能源消费的需求还会进一步的增长,因为我们车辆拥有量还将会增加,我们整个的网络并没有完整。因此说,这是摆在我们建设低碳交通面前的一个最重大的挑战。

【何建中】05-26 16:12:00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交通节能的空间也是比较大的,或者说挖掘的潜力也是比较大的。我也可以说几个数据给大家听,一个是我们现在的各类车辆每百公里的油耗大概是超过发达国家20%以上,重载卡车的能源消耗可能会超过50%。再一个数字,我们载货汽车的驶载率不到50%,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在80%甚至到95%。我觉得我们的空间确实还是比较大,怎么去应对这样的挑战,怎么去挖掘这样的潜力。当前,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交通运输部和整个行业在几个方面还是逐步在推进节能减排的工作,因为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交通的基础,低碳交通它也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既包括说从人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汽车的生产、管理、应用,同时也包括人们的消费、选择的方式和自身的理念。

【何建中】05-26 16:15:00


  围绕着这样一个挑战和尽量的去挖掘交通的节能减排潜力,我们首先是制订交通节能的中长期规划,提出比较刚性的要求。08年交通部颁布了交通运输节能的中长期规划,其中有三个数字我认为是刚性的,一个是营运车辆单位周转量的耗量应该在05年的基础上降低10%,这个指标我觉得还是有比较大的压力。第二是营运船舶的单位周转量的单耗也是在05年基础上降15%,这既包括内河船舶,也包括沿海和远洋船舶。还有一个指标就是港口吞吐量的单位综合能耗也有降低8%。这三个领域应该说涵盖着交通运输的重点领域,或者说绝大多数的领域。这样一个刚性的目标就决定我们在政策导向上和取向上,和发展的要求上来与之相配套,我觉得这是做的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加强对市场准入的管理,这几年部里也出台了营运车辆燃油消耗量的限制标准,然后通过贯彻节约能源法,颁布了部令,就是营运车辆燃油消耗量的监督和检测管理办法,简单的说就是从今年3月1日开始,凡是超过燃料消耗量限制标准的车辆一律不准进入到市场,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比较刚性的要求。另外对于省际运输大中型客车,实载率不到70%,不准批准新的运输证。这从严格监管的角度,从市场准入角度来加大力度。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调整交通运输的产业结构和运输结构,包括实现公路的网络化,以及在运输组织当中我们大力推进的公路运输的甩挂运输,包括推广火车的厢式运输,尤其是跟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包括海关总署等五个部委加大力度推进的公路甩挂运输,尽管说我们遇到比较大的难题,包括法律障碍、管理障碍,但是国家层面也非常支持我们在长三角渤海湾通过试点来加大完善这个管理办法。这样使我们在运输结构上、组织管理上真正的按照节能环保的要求,使网络化、大型化、专业化的要求在运输管理当中得到体现,而那些高耗能以及不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逐步退出这个市场。

【何建中】05-26 16:20:00


  第四个措施就是我们最近这三年连续推广交通节能的示范项目,搞了60个,等一会儿包总也会讲到,比如我们在港口的油改电,吊车的油改电,另外船舶靠港使用,包括苏州客运汽车集团搞的用油定额考核管理,等等,这60个示范项目使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交通行业所推荐出来的都是在节能管理方面、减排方面一些很有效的举措。如果说我们作为节能的主体,所有的交通企业都能够按照这样示范的项目去推进,那么交通的能耗指标将会大幅度下降。我们曾经也做过一个统计预测,就是营运车辆如果能耗下降10%,一年至少节约燃料800万吨。所以潜力比较大的。
  第五是抓重点环节,今天李部长前面讲,交通节能的重点环节是什么,实际上就是车船路港,车严格意义上讲我们是以推广节能驾驶为先导,为示范,实际上是把市场准入、示范项目、清洁能源车这作为一个系统来在车的环节加大力度推进。船也包括推广船舶燃料单耗先进标准以及船舶检测方面的限制要求为主体来实施推广,特别是在内河大力推进船舶标准化工程。港就是我刚才讲,我们在青岛港、上海港油改电作为示范推进,使港口的科技含量应用到节能减排的各个环节。路这也是我们在推广像路面科技含量的技术推广,包括沥青技术的再生技术推广,这些都是我们在车船路港一些现有的示范项目来加以推进,这样来提倡和倡导我们通过千家企业行动来引领所有的企业都能够用低碳的理念来发展交通,用低碳行动来引领社会的全民行动。
  第六是我们抓了科技成果的应用,一方面是交通工程的节能评估,不达标的,特别是对年耗2000万吨标准煤这样的恭城瑶进行检测,达不到标准坚决不让开工。另外把这么多年的节能环保科技工程加大推广以及应用力度,尤其部里提出的政策导向加以落实。

【何建中】05-26 16:25:00


  再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是第七方面,我们加大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的建设,交通节能你有了目标怎么去实现,去年我们在山东就监测考核方面做了试点,统计工作与国家统计局07年也做了个项目,去年也开始在试运营,也就是将来我们这个行业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每年首先是要有一个交通节能的指标概念,我们现在做的规划当中,能够在十二五期间交通的节能能够在现实基础上,一年的标准煤能够达到1.2亿吨,这我们通过考核。另外我们正在做减排研究,将来也要提出限制要求。我说的这些可能是现实我们已经和正在实施的一些举措,下一步我们一方面是推进现有这些措施的实施,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研究,提出他的减排路径,尤其是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的限制要求,这样符合国家整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方案目标当中对交通领域的体现,然后对行业提出指导意见,再进行政策引导,通过考核、监测来加大实施力度。
  另一方面,今后可能是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真正的从投入上、力度上来加以推进,最近部里制订十二五规划,准备也把交通节能减排的目标列入到十二五规划,把减排限制要求列入到十二五规划,这样我们想通过几年的扎实努力,争取能够在2020年之前,一方面是以最短的时间去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能够以最低的成本为社会去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交通运输方式,同时也能够以最佳的途径去缩短我国交通运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我们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真正实现走节能环保直路,建设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绿色的交通体系。谢谢大家!

【主持人 曹景行】05-26 16:27:00


  今天我们台上的嘉宾做演讲,其实也是一个互相交流,在座有什么问题,包括媒体,也包括各位与会嘉宾,大家有问题可以及时的提出来,也包括台上的嘉宾,有没有问题。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包起帆】05-26 16:29:00


  刚才何司长讲到的,实际上我们整个国家物流体系的组织实际上潜力很大,刚才讲中国的客运空载率,包括船的空载率,实际是相当惊人。比如北方煤炭运到南方去,回去都是空的,这方面潜力的发挥得要我们搞点小的变革,这具有节能减排的意义。

【何建中】05-26 16:31:00


  确实,秦皇岛船给上海拉煤炭,基本是重载去空载回,刚才说了营运火车也是,最近部里加甩挂运输也是一个尝试,我们国家道交法,这也是当成车头来看待,有关部门在制订车辆登记,车辆险种没有优惠,所以你甩不起来,另外成本降低不了,这给我们运输组织带来比较大的问题。比如渤海湾,如果能实现甩挂运输,那么车头不上就可以。另外物流园区,将来可能是挂车的集散地。比如北方到南方,1100多海里,包括重庆到上海也是1000多公里,运煤炭、矿石的船都是一重一空。从运输组织角度属于能阻止一些实载货,部里政策也要有政策引导,也要加大信息服务。
  特别是企业层面,企业节能的积极性是高的,他也愿意,这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说减排不一定,但是节能他愿意。在市场整体环境中怎么有效加强这方面的组织,我觉得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应该形成这样一个好的氛围,有了好的政策引导,有了企业的积极参与,我相信通过这种改进,将来交通节能的潜力会发掘出来。

【曹景行】05-26 16:34:00


  我作为一个媒体人很关心中国现在的城市交通模式问题,这次在世博会当中我们看到最佳城市案例中,有好几个是叫为一个城市的交通概念,比如一个城市是自行车为主,还有一个城市的概念是拼车概念,实际上大家的车每天开一两个小时上下班,他是以公租车的方式,这车大家一起开。我想我们中国现在要解决我们大城市的交通,现在有没有一个已经看得到的哪个城市的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还是我们仍然在一个探索当中?

【何建中】05-26 16:36:00


  沈主任应该是专家,上海建交委,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国家城市,如果从公交的发展方向,发展公共交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但是国内大中城市旅客出行分担率平均不到20%,过去我所在的一个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比较高,比如大连超过40%,另外加上政府对于发展比较重视。将来陈石交通发展方向和目标应该是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发展。目前北京、上海朝着这个路走。我在上海工作过,也知道上海,现在在北京也感受到,公共交通的发展确实能引导市民出行,出去要便捷才考虑到,如果不便捷,就一条线,坐轻轨或者地下轨道交通,上来转的并不方便,就放弃了。实际上国外很多大城市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日本东京,私家车拥有量比北京多得多,900万辆,但实际上拥堵的情况比北京还或。
  有一个重要的领域是什么。人家私家车比我们拥有得多,但是他们上下班一般是称作公共交通出行,当然前提是政府要提供比较方便的公共交通,让人们好选择,这是第二个概念。发展公共交通,政府有责任加大投入,去为老百姓和市民出行提供个方便的公共交通模式,这才能引导大家按照公共交通方式消费。
  另外刚才提到拼车概念,商务车的拼车,像韩国有个现象,我觉得跟公共交通发展理念是相一致的,韩国商务车要坐了三人以上,可以走公交道,如果一个人坐这个车,照样跟着小汽车派对。你开小汽车,你一个人占有的道路资源,包括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肯定大得多,地铁一接至少180到200人,那人均占有的地面资源和人均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就小得多。从这个角度也需要引导。如果这些方面我们逐步配套,将来我们中国未来大中城市,人们乘坐公交的理念,公共设施的完善,全民行动计划才能真正实施。谢谢!

【曹景行】05-26 16:40:00


  现在北京、上海的地铁已经非常发达,但是跟我们去接上那一段需要做很大的力气和投入。我旁边的是包起帆先生,他是105年以来,在展览会上第一次获得这么多的奖章。今天包先生以上海港为例谈一下科技创新怎么来推动两型港口的发展。

【包起帆】05-26 16:42:00


  非常感谢参加这个会,感谢交通部给了我们这个很好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听了李部长、杜部长以及各位领导的讲话,我觉得主要是讲宏观的。我来自企业,我想这些大的政策导向需要我们踏踏实实的,一个一个的放到我们行动当中去。我下面就上海港这些年怎么利用科技创新来致力于建立环境友好型、字眼节约型的港口,如何把绿色交通落到实处。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介绍,第一可能是关于绿色交通,我认为怎么样从源头抓起,从规划入手,这对重要,不要等到污染了,能耗大了再来搞改革,这就比较糟糕了。第一是我们罗泾二期港区一线三用的成功实践。另外是港口装卸设备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高架滑触线供电RTG和混合董利RTG。第三是为靠港船舶提供节能减排服务,主要讲移动式暗基船用变频便压供电系统。我想把技术层面的东西介绍少一些,情况多介绍一下。
  关于港区规划建设的资源集约化,公共码头通过能力一般为货主募投的3倍,在我国深水岸线和近岸土地资源却情况下,港口资源配置的争夺日趋激烈。目前世界上临江靠海建设的大型钢铁厂均建有专用配套码头以满足钢厂生产需求,泊位利用率低,岸线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钢厂自建码头的投资大,占到建设总费用的20%左右。另外是煤电厂发电后,产生的粉煤灰,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和岸线资源。

【包起帆】05-26 16:45:00


  罗泾募投建设前,岸线已被华能电厂对方粉煤灰,原规划要将岸线一分为二,但显然不科学,我们实际上新建的罗泾目前一共建了33个泊位,包括煤炭码头、矿石码头、钢铁码头。我们实现一条岸线同时供公共码头、纲常和电厂灰场共用方案,实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前面这一半是我们公共码头,后面罗泾钢厂就是它的一个生产车间,这样宝钢就没有准备码头,这样我们为他提供服务。另外华能电厂粉煤灰,我们码头前沿做了个坝,用它对付煤灰,煤灰填好后将来可以重新利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正第一次实现了公共码头和大型钢铁企业的无缝隙物流配送新理念,这背后是科技创新,我们建立了一个生产管理的信息系统,我们整个生产系统和钢铁厂生产系统,真正通过计算机管理来实现实时监控。
  我们另外建设了一个港区资源管理和设备监控系统。同时还建立了三个码头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我们建成了42套长达23公里的可视散货装卸自动化。通过这个比较大家看出来了,我们这个工程总投资花了39.9亿,如果两家人家分别接,至少花五六十亿,资源节约了,按线也利用上了。工程投产后,我们为宝钢配送,配送准确率是100%。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节能的效果,资源利用的效果,减排的效果非常显著。
  另外港口、设备能源节能技术的改造,大量的资源是在表面,港口是比较大的空气污染,实际上能不能改了?能改的,他是通过柴油机带动发电机,再带动电动机,我们怎么把原来用油现在用电,我们关掉柴油机,用码头上面的施工电源,这个电源有了。

【包起帆】05-26 16:48:00


  上海港现在已经改造了120台,总的节能大概1万多吨标准煤,更主要的问题,我们实验下来的效果是什么,节能能达到49%,最要紧是节钱,节70%的钱。有人认为节能减排会跟效益有冲突,实际上我们这个项目做下来后,既节能又节钱。实际上我们一年光节约的油就有5千万,所以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但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电的,有的码头没有电,那要不要改呢?也要改,没有条件我们创造条件,就在洋山港区利用了混合动力,利用起重机下降时释放的能源收集起来转化为动力,然后利用超级电路进行储存,这是我们混合动力的RGT,这使得原来的柴油机从450千瓦缩小到280千瓦。污染也减少了,噪音也下降了。我们在洋山配置混合动力RGT 71台。
  另外根据2009年上海港务年鉴统计,上海港全年靠泊61873艘大型船舶,上海港每年由于靠港大型船舶靠播柴油机发电带来的排放有害物质3.38万吨,二氧化碳91.24万吨。大家看到的这个照片就是我的楼下面的国际客运站,这是我在办公室拍下的照片,这个油烟很厉害。实际上污染非常厉害。我们有没有办法呢?绿色交通、绿色港口需要我们共同配合起来作,不是一家能作起来的,我们港口可不可以有所作为呢?我说应该的。这个照片是我们3月22日在中海船上现场拍下来的,烟很厉害。这样的大船在上海港每天200条,小船非常多。

【包起帆】05-26 16:55:00


  国际上椰枣就在动脑筋了,比如加利福尼亚,他们曾经建立一个岸电电源系统,阿拉斯加油轮也进行了改造。洛杉矶港尝试了对集装箱班轮提供440V—6.6KV/60Hz的供电。现在大家都在谈,但是很难做成功。因为我是港口,我提供了电我不能赚钱,另外还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主要难度是什么呢?首先中国交流电50Hz,船上60Hz,不变频不行。另外船舶用电量大,5000TEU的集装箱班轮平均功率为1000KW。交通部一直倡导绿色能源,我们做了尝试,提出岸电技术方案构想,从码头配电所到码头边上的供应系统。系统的构成我们想就是利用集装箱,把这两套系统装在一个集装箱里,一个是变频变压系统。这是主移动仓,实际就是变频变压系统。
  它的特征有几个,中海已有28艘船具备岸基受电能力的集装箱。第三我们采用了先进大功率变频变压技术,另外不用对码头改造,是现成的。在3月22日到23日,本装置成成为停靠在外高桥二期码头的中海集运“新抚州”轮提供岸基。
  这是检测数据,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明显,我们根据柴油发动机典型值。这是预期的节能减排效果,如果推广的好会更多。我们这个项目是以港口为基地,为靠船提供节能减排服务,我觉得我们在营造一个绿色港口的同时,也为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港口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也是一个手段,我们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努力,能够为将来所有的船靠了码头,都能关上烟囱,用上清洁能源。
  我们这些技术是无偿的,任何单位任何人需要我们都无偿提供,因为只要能够实现绿色交通、绿色港口是没有问题的,任何人要资料可以来找我,我将完全无私的提供给大家,为实现交通部节能减排目标做出我们自己一些微薄的贡献。谢谢大家!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副主任 沈晓苏】05-26 16:59:00


  包总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李部长也就这个问题找了我们,也希望成为节能减排的抓手。我们下一步推进这部分的工作,怎么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我认为对节能减排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现在岸基供电方面最大的难处在哪呢?就是油轮的安全,大型油轮停泊在码头,耗电量非常大,等于是浮动的五星级宾馆。我们也想做一些研究,但是现在有很大的难处。现在一部分新建的国际油轮都已经提供了接收岸电的实施,下一步我们国家需要进一步关注。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 周伟】05-26 17:01:00


  我想问包总一个问题,我们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从企业的视角来看,在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方面需要政府从哪些方面给予支持,才能让这些技术推广的更快。

【曹景行】05-26 17:02:00


  你第一个案例涉及到宝钢,又涉及到你们码头,怎么能够把三个方面捏到一块,政府的功能到底起什么作用?

【包起帆】05-26 17:04:00


  应该说交通运输部、发改委发挥了主导作用,开始宝钢跟我讲,我怎么能够把喉咙交给你来管,因为我的厂就在你后面,一旦你把我的喉咙切断了,炉子不就烧瘫了,你负责吗。另外我的船靠在你的码头,哪一天说不给你靠了,那怎么办。我就给他签一个合同,给他一个承诺,你靠我的船永远价格不比别人高,另外你的船来了优先给你靠,另外如果我不实现配送,炉子烧瘫了我来赔,这样宝钢就放心了。我们是大型的港口企业,我们要从简单的装卸走向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配送业,这是我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然,也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必然,我们就是通过在政府的引导下做这方面的工作。
  今天我到交通运输部来,我说岸基供电确实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港口认为好处是船的,港口给他用了电后,港口本生没有好处,不可能通过卖电达成,反而要找麻烦。这在方面,在国家大的节能减排形式下需要政府部门积极的倡导,积极的投入。比如洛杉矶港,政府就给了很大支持。我想把这钱花在这方面等于是节能减排,港口也好,船舶也好,不会白白把这钱花掉,只要把节能减排工作作起来,长远就能形成对国家、对企业、对社会都有好处的事情。原来船上在烧油发电,这电不能储存起来,现在码头给了电,用多少输多少。这也是互利机制,但是这确实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不做红娘,这个事情做不起来。

【嘉宾】05-26 17:06:00


  刚才包总介绍的非常好,对我们都很有启发,我来自于南通大学,我想问个问题,岸基供电方面,因为用电的话,我们现在电能大多数是靠烧煤发电,你刚才给出的数据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了多少,一年节省大概多少吨标准煤,是指岸基供电后和船本生自己烧油,两个相差带来的效果还是可以替代燃油方面的问题?

【包起帆】05-26 17:07:00


  是这样的,现在国家有一个统计方法,就是说每一度电相当于耗煤多少,这有个数据,在船上面用的油换算下来多少克,这两点之差就是节约煤的效果。另外国际上也有一个计算,就是对于清洁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跟柴油机之间的排放量也有一个比,我们根据这个比差算出来的。有一点,为什么会节能呢?刚才讲了,因为在船上通过柴油机发电,发了电后再用的,因为电不能储存下来,柴油机一直在发,电用了就用掉,不用的就放掉了。现在用了码头上的电,电是用多少算多少,这样有个差值,这个差值也非常可观。

【曹景行】05-26 17:08:00


  绿色交通是个庞大得系统工程,当中公路的交通,怎么样建立低碳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它的途径和任务是什么,请交通运输部公路研究院周伟院长阐述他的观点。

【周伟】05-26 17:10:00


  谢谢各位嘉宾,很高兴与大家共同探讨发展公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途径这个问题,这也是落实交通运输部党组的战略举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大家知道,公路交通领域在整个交通领域里面,排放和能耗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所以在建设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里,如果能就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那一定会对整个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周伟】05-26 17:15:00


  第一是关于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定义问题,或者说它的含义,明确这个问题才能明确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内涵,才能明确我们在这里面应该怎么做,做什么。从2006以来低碳经济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所以我们现在也提出了建设低碳交通体系的要求。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就这个问题达成共识,这里我们认为低碳交通从行业上来讲是什么概念呢?应该说低碳交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根本特征的交通发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相对于传统的模式而言,它能够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燃油的消耗实现了预期的交通运输功能和相应的发展目标。
  我们在延伸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话可以这样认为,就是在各个环节上都体现了低碳环保节能。这有三个基本观点要进行统一认识,第一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它通过政策、感觉和科技创新以及行为方式的改变,能够使交通运输发展逐渐与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脱钩,简而言之,就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能够继续保持交通运输的发展,而不会出现现在这样,跟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呈现出现在这样的关系,它可以脱钩,就是交通的增长不再是固定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燃油的消耗。
  第二,由于当前我国还处于工业企业、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阶段,因此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不  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以维持现状的这种发展模式相比,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下的单位运输产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的下降幅度要快得多,这是第二个基本前提。
  第三,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可以实现我们交通运输的发展目标,不断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这是一个什么行业呢?我们现在讲低碳发展,但它根本的要义首先还是发展,只是在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上实现了低碳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尤其是在交通出行方面所提出来的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服务要求都是合理的,都应该得到相应合理的满足。同样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所需要交通运输提供的供给也必须得到相应的满足。
  如果我们强调低碳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不是我们追求的低碳交通,低碳交通能够做到这一点,它的理由在哪里呢?在于我们有巨大的减碳空间,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管理政策、技术的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改进,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跟我们的碳排放、燃油消耗脱钩,实现比现在消耗低得多的燃料和排放少得多的状况实现我们的发展要求。当然这个相对的标杆是怎么定的,一种是跟我们自己目前排放的状况来比较,一种是跟国际先进水平的排放相比较,还有根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要求,我们确定的更高的标杆尺度来要求,来考虑我们相对的指标问题,这是需要我们结合具体情况来加以研究的。这是我们对低碳交通体系的基本认识。

【周伟】05-26 17:20:00


  第二个问题,就是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主要途径,应该说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需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实现,而且需要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上实现根本的转变。那么主要的途径我们把它分类,可以概括为几大方面,第一是结构的优化,第二是管理的提升,第三是技术的进步。这三个方面又都可以分别从宏观、纵观、微观层次上来加以努力实现。
  在结构优化方面,宏观层面首先是我们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问题,要优化运输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因为大家知道,五种运输方式里面不同的运输方式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点,它在能源消耗和排放方面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五种运输方式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每一种方式都是有它存在的意义和必然性,只能说它适合用什么方式就能做到运输结构的优化。我们现在存在不少公路运煤的方向,这属于运输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个问题的解决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着巨大的效应,但是在事实过程里面还有一个阶段,需要我们从管理体制还有相关得法归制度以及相关的技术层面去解决。
  在结构优化的纵观层面,主要从具体的运输方式结构优化来讲,我这里讲的是公路交通运输体系的低碳发展问题,从纵观层面首先要改善路网的结构,提高技术等级。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等级的提高,有着重大的作用。这我们以前没有具体分析,我们道路改善所带来的运输快捷、安全,实际上在节能减碳方面也有着巨大的贡献。比如说秦岭18公里的隧道,一下减少了64公里的里程,减少的还不是平的里程,是山里的里程,不同路矿车辆的燃油消耗和排放差异很大的,这也是我们在纵观层面要建设低碳交通体系要注意改善路网体系,提高等级。

【周伟】05-26 17:24:00


  从城市客运方面,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采用经济方式适度抑制私人小汽车过渡增长,为什么讲适度抑制,因为人们有过好更好的生活愿望是合理的,包括驾驶汽车愿望也是合理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一位专家与外籍专家争论,外籍专家说你们为什么不骑自行车,不开小汽车,专家说,我骑了十年的自行车了,我现在想开小汽车,为什么你们可以开我们就不可以开,我现在想开。所以我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重点是解决的通行出行服务。对于更高层次这一块,必然有一部分要转移到小汽车方面来,但是我们要把小汽车占用更多的资源、排放更多的废气,外部负效应通过经济方式内部化,从而实现交通的公平和共享问题。
  在宏观层面就是要调整我们的运力结构,包括车辆的大型化、托挂化。管理层面也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宏观层面首先是运输市场的管理问题,包括完善绿色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出台相关的促进绿色交通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财税制度等等。纵观层面我们就要更多得依靠先进技术,比如智能交通技术和不停车收费技术来缓解城市交通的拥堵,减少我们高速公路收费口处的怠速等待,因为等待过程中会排出大量二氧化碳,而且这样的油耗和排放对于我们低碳交通发展的影响也不小。
  另外纵观层面管理方面还要发展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提高我们运输的组织化程度和运输效率,就像大家经常讲的,我们现在货运的实载率不到50%,跟国际高水平的情况相比有很大距离,如果这一块能提高一个百分点,大家可以想想带来的节能和减碳效果都是十分巨大的。从微观层面来讲,从管理上来讲,要严格实施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的标准和排放标准,落实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强在用车辆的检测和维护,同时还要加大减排宣传力度,引导公众选择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
  在技术进步方面也有很大的空间去做这方面的改进工作,从宏观层面来讲,我们要大力推广应用,在公路建设与养护方面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公路基础设施的耐久性和减排效能,这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一个基础设施用了不到几年就要加固,就要维修,就要重建,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是十分巨大的,不要说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就像城市建设领域里,我们现在建筑物平均寿命不到30年就拆了,建这些建筑物所用的能源,所需要排出的二氧化碳,如果不重建会节省多少。

【周伟】05-26 17:27:00


  另外在我们建设过程中,不同的技术对于碳排放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纵观层面我们要利用技术进步,比如说开发新能源的汽车,或者说提高我们现在汽车,尤其是发动机的技术水平,也就是说让它少排放,这一块技术进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大家比较一下今天我们行驶在路上的汽车与传统的老的解放车的排放情况,可以看到巨大的差距和我们发展的空间了。微观层面重点要加强驾驶员的培训和推广节能的驾驶技术。两周前部里在武汉举行了节能减排大行动启动仪式,在我们驾驶人员里如果推行节能驾驶技术,起码在节能方面可以收到20%到30%的效果。节能在当前技术的水平状况下就意味着也产生了减排效果。
  它主要的手段在哪里呢?第三个问题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应该说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支撑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必然是我们建设低碳公路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就是生产力大的变革和产业结构的巨大进步都是由于科技进步引起的,就从节能这个问题来讲,如果我们仅仅从节能来讲是实现不了社会的有序发展,为什么呢?如果单讲节约,从不可再生能源来讲,50年用完和100年用完的问题。是不是石油资源消耗完我们发展就停滞,人类社会不仅不了?不是这样的,我们使用能源可以看到,从植物能源到化石能源,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替代性造成的,从永续发展来讲,只有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够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

【周伟】05-26 17:30:00


  并不是说我们节能不重要,为什么呢?这是我们应对当前问题必须要做的问题,节流了就可以为我们技术进步创造更多的时间来实现我们的开源,因为技术进步是做不到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需要投入,也需要时间。就从当前节能减排来看,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比如在公路建设领域,80%以上路面当前都是沥青路面,95%以上都是热灌沥青,温度在180度,一些橡胶需要温度190以上,这样加工一吨沥青混合料需要消耗燃油7到8公斤,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大约18公斤,如果改用新技术,比如温沥青技术,可以使温度下降30到40度,就能节省燃油2公斤左右,就能减少沥青混合料加工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50%以上。这样一个技术的应用一定会产生巨大的效益,因为目前我们国家一年的沥青混合料用量大概3亿吨,如果50%采用温拌沥青,就可以节省燃油30万吨/年,同时减少二氧化碳125万吨,这个潜力是非常巨大的,还不要说其他技术的应用。温拌沥青技术是我们院经过五年攻关,现在已经成为成熟的技术,相关技术标准已经制订完毕,已经具备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条件。
  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跟节能减排相关的技术应用,比如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太阳能的利用技术,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都在今天上午开会时领导都有说明,我们也希望能借此机会多与各位沟通交流,共同推动交通科技的进步,共同为发展我国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做出贡献,实现我们交通的绿色发展。谢谢大家!

【曹景行】05-26 17:32:00


  最后一位发言涉及到的也是绿色交通,刚才周院长讲到的是低碳系统,到底一个低碳绿色交通体系会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自己有个感觉,在上海世博会里,因为整个世博会园区里,所有的车辆,除了个别汽车在里面行驶外,应该都是低碳绿色的。傍晚在里面散布时,感觉到上海从来没有一个地方空气这么好。我们怎么来实现世博会这样的绿色交通,是怎么样的规划,怎么样的组织过程,有请上海市建交委沈晓苏副主任为大家做一个解读。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副主任 沈晓苏】05-26 17:35:00


  谢谢主持人,更谢谢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我简单给大家报告一下上海世博会筹办过程中,我们是怎么考虑交通的组织,怎么来体现绿色交通这样一个理念。大家知道,5月1日世博会正式开幕,世博交通方案我们研究了五年,世博交通怎么能够体现绿色、环保、零排放,这个方案我们年初向社会做了公示,得到市民认可了,目前这个方案已经实施了,今天也是向大家报告一下整个世博会的交通组织是怎么考虑的。
  世博会要举办180天,既要保证世博的客流能够比较快捷的到达世博园区,又要尽可能的减少对整个城市日常交通的影响,这是我们在做整个世博交通方案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毕竟要半年的时间,不可能采取临时管制措施,这样对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行带来的影响太大。解决世博交通问题实际就是我们对特大城市整个交通怎么组织好,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主要考虑的是这样四个方面。

【沈晓苏】05-26 17:38:00


  一是大容量集约化交通为导向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是要贯彻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共同交通,第二是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让我们的市民,我让的交通管理者及时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最后一条是绿色交通,通过我们的新技术的利用。
  第一方面是大容量集约化交通,这几年上海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我们对外的通告来说,航空港二号航展楼可以使用,上海有两个机场五条跑道,一天客流可以达到26万人次,这是对外交通的能力提升。另外是铁路,随着动车组开行,铁路运输能力大大提升,我们正在加强的是沪宁、沪杭城际世博期间开通,上海到南京一个小时可以到达,上海到杭州40分钟。另外对于城市的公共交通来讲,首先是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世博会期间上海市建成了11条轨道交通线路,总的运营历程达到420公里,运营车辆达到250辆,现在日均客流达到550万。上个星期五达到601万。轨道交通应该说是我们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当中必须依靠的一项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因为它便捷,因为它舒适,因为它有保障度。这是我们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方面。当形成网络后,将会给我们市民提供很大的方便,我们目标是到2012年能够达到520公里,就是在两年之内再建100公里,这样上海基本轨道交通网络就形成了,市民对轨道交通依赖度大大提高。

【沈晓苏】05-26 17:40:00


  向大家报告一个数字,我们去年轨道交通客运量大概300多万,现在达到了500多万,但是在这同时,我们的公共交通,原来是750万,四月份我们公路交通一天出行量是800万,现在出行就将来1300万。公共交通通过轨道交通进一步缓解了城市的拥堵。
  从交通组织来说,我们既要保证整个城市的正常运转,又要方便我们的游客到达世博园区,所以我们采取了多样化的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和差别化的道路交通管理和相应的需求管理政策,从多样化的公共交通服务来讲,我们到达世博园区有五条直达线路,同时还有一条直接进入世博园区的线路,就是13号线,4、6、7、8、9在世博园区周边,13号线一站在园区之外,通过那里安检后等于进入世博园区。就像北京奥运专线一样,进入地铁就等于进入世博园区。这也是上海地方市民到达世博园区最快捷的方式,在浦东、浦西都有出入口。周边五条线路,现在世博期间,运营时间要到12点后,因为世博园区12点闭园,而世博园区周边,420公里的轨道交通运输网络,运营时间到10点以后。我们还是确保轨道交通作为游客进入世博园区的主要方式。

【沈晓苏】05-26 17:44:00


  另外我们在周边设置了16条直达专线,从市内各个方向可以直接到达世博园区,对90条常规公交线路选择了20条大站专线车。另外对远郊县游客采取了远郊接驳线。我们希望游客通过轨道交通,通过地面交通方便的进入世博园区。同时在世博园区周边还设置了水上巴士,进入世博园区,刚才说我们13号线在世博园区之外安检处,我们在黄埔江设置四个水门,你进入安检区域就等于进入了世博区域,安检后坐船进入我们世博园区,在世博园区之内上岸了。早上第一班船8:10,我们设计的是希望有一部分团体客流从水门入园,因为水门运输能力相对比较有限,一个船就是500到700人次,我们是作为一个辅助方式。我跟很多朋友都说,特别是外省市来的同志其实可以选择早上通过水门入园。因为这里有个秦皇岛路和新其昌栈,这其实就是一个旅游线路,8:10开船,世博园区开门9点,这些人在9点之前就可以到达园区,相对来说人数不多,这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是辅助进入园区的方式。
  世博周边我们设置了一个管控区,这个管控区对我们来说,是我们不希望自己开车进入世博园区,世博园区是5.28平方公里,在它之外我们又增加了7个平方公里作为管控区,非持证车辆不能进入园区,但是周边有居民,有老百姓,这些老百姓还要出行,我们就设置了世博专属出租车队,这个出租车队为管控的居民服务,我们选择了一个新的车型作为我们专属出租车,这个车运行下来,能耗和原来的桑塔纳差不多,但是空间要打,所以很多市民也非常欢迎,我们世博会后还想听听社会的意见,看看上海出租车怎么进一步的选型。

【沈晓苏】05-26 17:46:00


  在世博园区之内也是组织了公交线路,这些公交线路大概有这么几条,一条是最南侧的,是从世博主题馆一直到加拿大馆,车是免费的,这条线使用的是纯电动公交车。第二条线路是靠近黄埔江边北侧,是紫红色线,从非洲馆一直到日本馆,另外还有一条线路是从浦东到浦西跃江线,还有在浦西还有一条线,这些线路都是免费的,方便游客参观各个展馆。另外还有观光线,10元一人次,为院内游客提供方便。尽管有这几条线,走路的人还是很多。刚才说了管控区,我们希望通过这7个平方公里管控区,限制私家车,限制小汽车以及各种社会车辆进入,希望大家通过公交车,通过团体巴士进入。
  还有很重要的一条是信息化,我们希望为市民出行提供信息化的指导,事先能够了解到道路的状况,了解世博园周边道路交通状况。有三张图,一个是市域高速路的交通情况,还有快速路的交通情况,还有中心城区主次干道交通图,一方面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服务,另外也为市民出行提供服务。这些交通的内容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查询呢?一个是可视标志,第二是通过移动终端,特别是通过手机,客观通过手机上网查询世博交通网,就可以查到目前整个道路交通的状况。

【沈晓苏】05-26 17:51:00


  最后向大家报告一下我们的新能源,世博园区内当时我们提出,世博园内的公共交通是零排放,采取了几种方式,一个是超级电容车,世博大道线就是用电容车,大家知道电容的特点,快冲快放,我们利用电容快冲快放的特点,把我们有线电车辫子给剪掉了,在公交车的站点上就有电线,在停车同时进行充电,在运行途中就没有电线。我们现在倡导节能减排,现在电车最大问题是这个辫子,一个线路出故障,全线都不行了。同时在世博园区内用的还有纯电动车,目前在奥运会上已经使用了这个新能源车辆,两年后整个运行上更加稳定,更加可靠,从目前来讲行驶里程可以达到100公里。在运行过程中没有电了怎么办?我们园区里有个充电机器人,可以给你尽快换电池。这个换电池的电动车运营模式将来可以考虑商业化运营。电动车不可能像加油站那样加油,因为充电时间比较少,就只能用换电池的方式做。另外还有燃料电池车,我们有燃料电池大巴,还有观光车。另外世博园区外还提供了一部分混合动力出租车。
  我们在组织世博园区时体现公交优先,也希望通过大容量集约化模式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同时探索一些新能源车辆的利用,我们希望下一步能够逐步的推广。谢谢各位!

【曹景行】05-26 17:52:00


  因为时间关系,这一吸引人的话题无法进行下去了,在世博园区各方面的突破实际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个会议当中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所有的,不管是你处在什么位置,你都经历了这一重大变化,就是我们在转向一个低碳交通。所以今天下午我们通过这样的论坛,应该为在座的各位都能够提供很多新的我们思考问题的起点,如果大家有收获,又能够进一步推动,那当然是我们今天论坛最大得收获,感谢大家今天的参与,走节能环保之路,建设绿色交通,是我们共同的责任。2010中国交通发展论坛到现在应该是圆满结束了,下一届论坛我们相约再见,谢谢大家!